少妇特黄a一区二区三区,超级虐的小说现代言情,日本一道本,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男女纯h文小说免费阅读,5g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成人不卡av电影一区,假日暖洋洋在线观看,三个黑人玩一个女4p文

微信公眾號
APP下載

首頁 > 專題薈萃 > 特色專題 > 河洛文化 > 專家發(fā)言

從南佐遺址和雙槐樹遺址探討黃帝文化與河洛文化

時間:2023-11-08 15:07 來源:河南省政協(xié)

  感謝諸位給我一次學習與交流的機會。今天,我匯報的題目是:《從南佐遺址和雙槐樹遺址探討黃帝文化與河洛文化》共分兩部分。

  一、黃河流域考古發(fā)現與黃帝文化影響力的印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fā)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p>

  誕生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河洛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史稱“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圣人即伏羲,距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河、洛即司馬遷所說的天下之中的今洛陽一帶。

  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認為黃帝是建邦立國的第一人,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公開的成果證實黃帝是信史,其活動的核心區(qū)域在中原地區(qū),從一個側面展示出“五千年”不斷裂的中華文明基因集中體現在中原歷史文化之中。”已被甘肅南佐遺址、河南雙槐樹遺址的考古發(fā)現所佐證。

  黃河流域是黃帝文化的發(fā)祥地,同樣也是世界古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地處中下游的中原以歷史上的文化地理中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進程中發(fā)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作為中華文明高光點的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區(qū)為載體的產生、形成、發(fā)展和外拓。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證實“距今5300年前后,中華大地各地區(qū)陸續(xù)進入了文明階段?!币罁皆垂こ痰慕Y論,現以黃河流域新發(fā)現的甘肅慶陽市的南佐遺址與河南鄭州鞏義市雙槐樹遺址為代表,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具有國家形態(tài)的古國已經形成,成為中華文明進程中的新亮點,為我們探討黃帝文化與河洛文化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后官寨鎮(zhèn)南佐行政村東南1500米,坐落于渭河最大支流涇河一級支流蒲河左岸,距今約5100—4700年,屬于仰韶文化晚期都邑性聚落遺址。

  遺址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2001年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遺址是1957年調查時發(fā)現,1984年至1996年先后5次考古發(fā)掘。

  2021—202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蘭州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南佐遺址展開第三階段的發(fā)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發(fā)掘報告稱:

  南佐遺址是距今5000年前后黃土高原一處都邑性質的大型高等級中心聚落。遺址總面積至少600萬平方米,僅“九臺”及其環(huán)壕圍繞的核心區(qū)就有約30萬平方米,“九臺”之外還有多處居住區(qū)、夯土基址、溝渠水利設施等遺存。營建如此復雜且規(guī)模巨大的聚落需要強大的社會組織調動能力和公共權力,是黃土高原出現區(qū)域王權或以南佐為中心的早期國家的有力證明。

  報告所說“九臺”,是南佐遺址核心區(qū)的9座夯土臺,呈倒“U”字形對稱分布的大型夯土臺基,文化層堆積1—4米,當地人稱九女萬花臺。

  考察南佐遺址的9座夯土臺,大有來歷。與河南雙槐樹遺址的北斗九星一樣,都是天文星象的反映。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首數天文學,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度需要精確的歷法助力,而中國的歷法,被認為是黃帝所創(chuàng)。司馬遷在《歷書》中記載:“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p>

  中國長期以來是以農業(yè)經濟為主體的國家,而“歷法是關系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大事,是我國天文學中一個很重要的領域。歷法的精確與否,直接影響著農業(yè)的生產,尤其在古代以農業(yè)經濟為主的中國。”據此而論,南佐遺址9座夯土臺的文化內涵絕非一般的簡單,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河洛文化的核心在中原地區(qū),有諸多考古發(fā)現為佐證,尤其是河南省鄭州鞏義市的雙槐樹遺址,成為最近幾年學界關注的焦點,有被認為是黃帝故都,影響巨大。

  雙槐樹遺址在河南鞏義市的河洛鎮(zhèn),位于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之處,曾榮獲2020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fā)現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1984年全國第二次河南省第四次文物普查時所發(fā)現,“2013—202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雙槐樹遺址及其周邊區(qū)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fā)掘,遺址現存東西長約1500、南北寬約780米,面積約117萬平方米。發(fā)現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三道環(huán)壕,四處經過規(guī)劃的墓地共1700余座墓葬、院落式夯土基址、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甕城結構圍墻、大型版筑遺跡等,另有數量眾多的房址、灰坑、人祭坑及獸骨坑等,出土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物?!?/p>

  雙槐樹遺址處于河洛文化中心,地理區(qū)位非常重要。發(fā)掘報告稱:

  從遺址的地理位置、規(guī)模、文化內涵分析,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fā)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guī)模最大的核心聚落。該遺址以及青臺、西山、點軍臺、秦王寨、后莊王、汪溝、陳溝、西史趙、大河村、站馬屯、莊嶺、楚灣、尚崗楊等遺址尤其是環(huán)壕聚落的發(fā)現,說明鄭州地區(qū)是繼豫西晉南地區(qū)廟底溝文化衰落之后新興起的文明中心。以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鄭洛地區(qū)聚落遺址群的發(fā)現,為此地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為探討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奠定了基礎。

  雙槐樹遺址距今大約在5300年前后,在豐富的文化遺存中,尤以遺址中北斗九星的發(fā)現(還有青臺遺址)震驚了學界。展示出五千年前河洛文化區(qū)對天文學的認知程度,無論是傳統(tǒng)的北斗七星還是北斗九星,其主要內涵之一,便是利用天文知識精確農時為農業(yè)生產服務。

  雙槐樹遺址北斗九星的發(fā)現,其意義更為深刻,應是河洛文化理性層面的有機構成和重要支撐。

  實際上,雙槐樹遺址與南佐遺址之間文明程度的契合,充分說明黃帝文化在黃河流域的歷史已經成為距今5000年分界線的標識之一。

  雙槐樹遺址在河洛鎮(zhèn)發(fā)現,與河洛文化密切相關,而河洛文化又為河洛鎮(zhèn)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先生認為:“河洛古國的地理位置和所處時代太重要了,伊洛匯流后在這里匯入黃河,遺址呈現出的景象與內涵,契合了《易經》‘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記載?!苯陙?,經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大體上形成了雙槐樹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國時代一處都邑遺址的觀點。

  無論是古國還是故城,都與黃帝文化密切相關,更為珍貴的是為河洛文化的研究填補了關鍵性的材料。毫無疑問,雙槐樹遺址與南佐遺址一西一東,成為黃帝文化最耀眼的兩顆明珠。

  二、黃河文明是河洛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世界文明史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中華文明5000多年,“在整個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的長河中,是作為一種認同始祖的文化信息來認識的,是建立在以農業(yè)文明為核心的基礎之上。”

  著名學者楊海中先生提出:“就河洛文化的內容而言,它既包含有歷史學文化的內容,又包含有考古學文化的內容?!睏钕壬f頗為精當。另就地域而言,核心當在中原地區(qū)。

  《史記》記載“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對此,我們通過著名的何尊銘文“宅茲中國”,得到實證。

  作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區(qū)之一,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從龍山文化時期開始,中原文化逐漸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于二里頭時代率先步入文明時代,歷經商代至周代,中原文明始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引領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中原文明的繁榮,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和積累過程,積淀了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之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最終造就了先進發(fā)達的中原文明。”

  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等等,表明范圍廣大的中原地區(qū)有著無可替代的核心區(qū)位。

  中原地區(qū)的特殊地理位置,客觀上是黃土高原在歷史時期農業(yè)文明發(fā)達的具體描述。正是這得天獨厚的黃土地造就了黃帝部族發(fā)展壯大與建邦立國的物質基礎,成為農業(yè)文明的代表。司馬遷《五帝本紀》稱黃帝“播百谷草木”等,真實地反映出以黃帝為代表在農業(yè)方面的貢獻。

  中原地區(qū)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農作物生長豐富,從上古時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作為華夏民族的搖籃之一,其文化根脈應是以黃帝為代表的華夏文明。所以說,黃帝之所以稱其為“黃”者,是黃土地的顏色。與她發(fā)祥地的黃土高原有關,更與黃土地的農作物粟、黍等成熟時的黃色有關。

  黃帝是信史,已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證實,司馬遷記載黃帝“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贝篌w上與河洛文化之關系密切。《史記索隱》稱:

  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此以黃帝為五帝之首,蓋依大戴禮五帝德。又譙周、宋均亦以為然。

  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五行莫貴于土?!奔础巴琳撸逍兄幸??!惫湃苏J為“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制四方?!彼^“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蔽逍信湮宸?,五方之中居中者正是土,所以土有圣人之德。土地為萬物之母,而黃帝又來自于黃土高原,是以中央“執(zhí)繩而制四方”。具體而言,黃帝都新鄭居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央戊己土。

  2021年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拾壹)》,公布了“約4500字的長篇佚籍”《五紀》,其中“簡文將‘五德’與‘青、白、墨、赤、黃’五色對應相配,以‘五色’彰顯‘五德’,這就是‘天下之章’?!蔽迳?、五行、五方等等,歸根到底是要與人相配伍,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套路,而黃帝則是繞不過去的核心人物。出土文獻《清華簡》還記載,黃帝建邦立國:

  始有樹邦,始有王公。四荒、四冘、四柱、四唯、群衹、萬貌焉始相之。

  簡文是說黃帝有天下之后,得到四方首領的支持。又《清華簡·為政之道》稱:“昔黃帝方四面,”“四佐是謂?!彼淖?,即是四方。《尚書》記載:“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闭驗辄S帝得到四方諸侯等的擁護,成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

  歷史邏輯表明黃河文化孕育了河洛文化,這里延續(xù)著夏代以來的政治中心地位,而且在不斷發(fā)揚光大,已經被連續(xù)的考古成果在反復印證。

  河洛文化的核心區(qū)域在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作為黃帝文化的植根地,對于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毫無疑問,河洛文化的重要意義也正在于此。

  悠久的河洛文化歷史,我們若以粗線條的劃分:

  第一,河出圖、洛出書是河洛文化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意義就在于始創(chuàng)、延續(xù)與同步前行;

  第二,以黃帝創(chuàng)革國家形態(tài)開始,到周王朝的建立,此一千多年為河洛文化傳承、固定與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尤其以周文王等為代表,成為河洛文化創(chuàng)新的高光點;

  第三,自周而下,到清王朝的覆滅,河洛文化作為地域性文化,不斷向周邊擴散,影響著整個國家;

  第四,1949年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河洛文化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層出不窮的成果,成為最光彩奪目的絢麗華章,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真正是可圈可點可喜可賀。

  發(fā)言人: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徐日輝

責任編輯: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