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遷入臺灣重建宗族文化,不僅受到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與宗族內(nèi)部的情感需求緊密相連。為了生存發(fā)展的利益有可能改變,但族群有著根基性情感,是他們“共同的祖源記憶”,源于對原鄉(xiāng)祖地文化的集體記憶,一種跨越區(qū)域的深刻記憶。那么福建遷臺客家他們在維護自己族群的祖源記憶有怎樣的堅韌性和守護心呢?
福建遷臺客家與原鄉(xiāng)隔千山萬水,但開臺祖在遷出地成長,而且是帶著族人的希望遷臺,從情感而言,對祖地的宗族情感是不可割斷的精神臍帶,客家人常說的“胞衣窟”是不能忘記的,“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崇祖文化的集體記憶是客家人遷臺宗族重構(gòu)的內(nèi)驅(qū)力。
一、崇先報本,追根溯源——根脈血緣
基于“慎終追遠”為特征的宗族情感,子孫必須心懷誠敬才能不辜負先靈期待。遷臺客家人,會用獨特形式崇先報本、追根溯源,重視追尋來處,尋根故事隨處可見。主要表現(xiàn)在:
1.把祖先帶在身邊。建宗祠是最重要的舉措,即使不能獨立建造,也可以聯(lián)姓,宗廟合一,尋求護佑。僅閩西永定遷臺人員,在臺灣興建奉祀各姓遷臺始祖的祖祠(厝),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就有186座之多。
2、為原鄉(xiāng)修譜捐資襄助,在臺宗親資料直接錄入族譜。如《永定武功郡、蘆山堂 永定縣蘇九三郎公系大宗族譜》(2005年)收入共20支直接遷臺蘇氏后裔的支脈譜系至26。對開臺祖的記述,可以看到相關(guān)信息:開臺祖來自哪,什么時間入臺,有沒有帶上配偶的,安葬地情況,有的還實行了二次葬習俗。
3.祭祖事宜不含糊。遷臺者,開始往往會集資派族人回唐山祭祖,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由于人口的繁衍,漸感回原鄉(xiāng)祭祖的諸多不便,若干有能力者開始倡設(shè)蒸嘗組織,他們以契約認股的方式共同出資購買祭田作為“祖宗血食”之用。這種蒸嘗組織在當時墾民心目中除了尊祖敬宗之外,也有相互扶助之目的,因此渡臺后還有不少姓氏宗親尋求委托祖地祭祖。與永定下洋鎮(zhèn)謝屋同宗村的在臺謝氏宗親,從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十一月的合約書得知,謝廷紀公派下人「不計股份」共同出資募集資金,以一百四十七元建立蒸嘗「新興季」借以放利息,而蒸嘗之收入則酌寄回老家建立「十二代蒸嘗」以作為祭祀之用。
二、奉祖為神,感恩護佑——信俗神緣
福建客家宗族成員遷臺后,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更加需要精神支柱,因此除了把家鄉(xiāng)的保護神如定光古佛、公王等引入外,還有個重要的特點是把祖先當神一樣帶在身邊,奉祖為神,感恩護佑。以永定高頭江氏與臺灣江氏兩岸族人一起崇奉的“東峰公”為例。臺灣江氏崇奉“東峰公”除了把他視為唐山祖之外,還把他當成本宗族的一個神明。東峰公在江姓族人中傳揚,他護鄉(xiāng)庇民、急公尚義、勇于擔當?shù)木裆畹绵l(xiāng)人愛戴,被奉為江氏鄉(xiāng)村的保護神,在臺灣的江氏宗祠中,也與諸神共奉。具有血緣特征的宗族神明:一方面有利于廣泛團結(jié)族人,另一方面也使這種崇拜更具有神明崇拜的色彩。
三、耕讀傳家,不忘祖訓——興家文緣
福建近五十個姓氏遷往臺灣,其中永定簡姓江姓遷臺就達二十萬人。福建遷臺客家宗族重視編修族譜,族譜不僅包含了祖先訓誡子孫恪守家風、期盼后世繁衍光大門楣的情感訴求。臺灣姓氏族譜中可以摘錄到與大陸原鄉(xiāng)同宗村族譜里的共通內(nèi)容:
1.始祖崇拜。以締造姓氏的始祖、家族有功業(yè)者或是移民的開基祖為崇拜對象,長期祭祀崇拜,讓晚輩以祖先為楷模,光宗耀祖,奮發(fā)圖強,始祖崇拜成為民系群體的精神支柱,
表1 福建遷臺客家先民部分姓氏認同的中原原鄉(xiāng)
2.認祖詩(或派行詩)
認祖詩是兩岸客家宗族對所屬的宗系宗親共同認可的標志符號之一,架起了與祖地的親緣與血緣關(guān)系,是認同宗族文化的中介?!佰唇甲妗睆埢瘜O留下一首七律遺訓,亦稱“族詩”,詩曰:“清河系出源遠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風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祊。承先孝友垂千古,裕后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睋?jù)說舊時這是一首聯(lián)絡(luò)親情的認親詩,張氏族人無論走到哪里,只要能背出張氏長聯(lián)或這首族歌,就可以找到張氏宗親。舊時許多過臺灣或闖南洋的張姓人,就是借此找到立足之地。
3.族規(guī)祖訓
有的宗族將本姓氏的家訓族規(guī)熟記于心,記錄在冊,甚至抄寫到自編族譜里傳承下去。如楊廷璋撰《興直保新建明志書院碑》提到的“佃胡旭盧二十七名,共耕田八十甲”的佃戶胡旭盧是下洋中川人,其后裔至今仍有居于泰山地區(qū)者,其家族保留的手抄本《胡氏族譜》明確記載胡旭盧來自汀州府永定縣忠坑鄉(xiāng)(今中川村),“在清乾隆年間始渡臺建業(yè),設(shè)址泰山鄉(xiāng)貴子坑村”?!逗献遄V》還錄有與祖地相同的“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
仰繹斯旨,更加推詳。曰諸裔孫,聽我調(diào)章。
讀書為重,次即農(nóng)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于家也,可表可坊。......”
胡氏族人代代相傳,教育族人做人做事。
結(jié)論
福建客家宗族從祖地遷移到臺灣后,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因素發(fā)生變化,微觀的群體亞文化也發(fā)生變化,在族群沖突協(xié)調(diào)中適應(yīng)、發(fā)展,必然引起宗族文化的變遷、重構(gòu),而不管如何變遷、重構(gòu),都與祖地宗族關(guān)系根脈相聯(lián),不僅有深刻的宗族情感維系著,并以崇祖記憶為不變的底色。
發(fā)言人:福建省龍巖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閩臺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徐維群
責任編輯:魏蔚